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石油焦应用及脱硫技术进展
黄旭君, 宋永一, 于洋, 丁巍, 张舒冬, 蔡海乐, 马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5): 15-23.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5.002
摘要284)   HTML14)    PDF (741KB)(286)    收藏

随着电动革命的兴起及“双碳”目标的确立,石油焦在锂电负极材料及高等级预焙阳极等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但是新兴石油焦高附加值的应用对石油焦中硫质量分数有严苛的要求。石油焦中硫质量分数过高,会对石油焦的高价值应用产生负面影响。对主要的石油焦脱硫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脱硫法、高温煅烧脱硫法、氧化脱硫法、碱金属化合物脱硫法、加氢脱硫法、微生物脱硫法及过程强化辅助脱硫法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过程强化辅助脱硫法的脱硫率可以达到93.6%,可将石油焦中硫质量分数由7.57%降至0.48%。石油焦脱硫技术应遵循最大程度保持脱硫后石油焦本体结构不被破坏的原则,因此氧化脱硫法耦合过程强化辅助脱硫法是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石油焦脱硫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拟内外源协同催化稠油水热裂解研究
张舒, 马丽娃, 郭瑞, 李永飞, 陈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3): 11-16.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3.002
摘要230)   HTML11)    PDF (1406KB)(181)    收藏

外源催化剂进入油藏后可能与原位无机矿物形成复合物,并发生协同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制备了蒙脱土负载的柠檬酸锌复合物模拟内外源协同催化剂,考察了其对稠油的催化降黏性能,并对反应前后的稠油进行了热重(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气相色谱(GC)和元素分析(EA)。结果表明,复合催化剂B@Zn(Ⅱ)L使稠油的降黏率(30 ℃)从55.2%升高到65.4%,说明稠油热采中存在内外源协同催化的现象;复合催化剂B@Zn(Ⅱ)L与供氢剂乙醇协同作用后,稠油的降黏率从65.4%升高到80.1%;协同作用后,稠油中的部分高烃类化合物裂解为低烃类化合物,部分重质组分分解为轻质组分。因此,稠油析蜡点降低,N、S质量分数下降,高碳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低碳烃相对含量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船用残渣型燃料油脱硫技术进展
马锐, 宋永一, 张庆军, 张舒冬, 刘继华, 黎小辉, 张庆耀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15-2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03
摘要484)   HTML    PDF (821KB)(184)    收藏
随着2020年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船用燃料油限硫政策的施行,船用残渣型燃料油的脱硫技术受到了业界的较大关注。重质原料油是船用残渣型燃料油的主要组成部分,重质原料油脱硫技术分为加氢技术和非加氢技术。加氢技术主要有固定床、沸腾床(膨胀床)、悬浮床(浆态床)及移动床等。非加氢技术主要有碱金属化合物脱硫、选择性氧化⁃萃取/热解/过程强化脱硫、电化学脱硫、生物脱硫及钠法脱硫等。加氢脱硫技术中,固定床加氢技术更适合现阶段生产硫质量分数≤0.5%的船用残渣型燃料油,若要生产硫质量分数≤0.1%的船用残渣型燃料油,则需要控制原料油中硫质量分数或进行油品调和。非加氢脱硫技术中,选择性氧化⁃超声辅助及钠法脱硫技术均可直接生产硫质量分数≤0.1%的重质原料油,但钠法脱硫技术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